痛风结节又称痛风结节,是软组织中尿酸盐晶体沉积形成的结节,引起慢性炎症反应和纤维组织增生。痛风石的形成与病程及血尿酸水平有关。血尿酸浓度越高,病程越长,痛风石发生的概率越大。一般来说,痛风发作后10年左右发生痛风。目前认为,半数患者在血尿酸超过540μmol/L时可形成痛风石,痛风石的发病部位可遍布全身,不仅会对周围的骨和软组织造成损伤和侵蚀,还会影响关节部位的正常活动功能,痛风石也会受到损伤也会导致生长部位出现不愉快的外观。基于这三点,很多患者迫不及待地要处理身体上的痛风石。
那长出来的痛风石,能像痘痘一样自行挤出来吗?答案肯定是“不”!虽然挤压痛风石会喷出大量豆腐状晶体,但也有三个缺点:
1、感染风险
在拔除痛风石的治疗中,要保证周围环境是无菌的,这样才能减少伤口感染的可能性,而且痛风石很难在无菌环境中“挤”出来,有感染的危险。
2、伤口很难愈合
痛风石破裂后,痛风石中的尿酸盐晶体不断从破裂处沉淀出来,刺激局部组织,导致表皮难以生长。
3、造成骨骼损伤
如果痛风石长在关节内,贸然交易把“石头”拿出来,很容易造成骨质破坏,甚至造成关节畸形。
痛风石,归根结底还是患者朋友没有控制好血尿酸所致。对于痛风患者,要注意自身情况,积极按照医生的建议进行降尿酸治疗。只有这样才能避免疾病发展到痛风石阶段!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