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风达到临床治好后还需要继续服药吗?痛风容易得,但不容易治好。目前,主流的治疗方法是降低尿酸。因为痛风的病理生理基础是高尿酸血症,控制血尿酸水平是痛风治疗的基石。
研究表明,有效的降尿酸药物治疗不仅可以将血尿酸控制在目标阈值以下,还可以防止尿酸钠晶体的形成,减少痛风发作的次数,缓解患者的疼痛,并促使痛风成为唯一“可临床治好”的慢性关节炎。
我国常用的降尿酸药物分为“抑制尿酸合成”和“促进尿酸排泄”两类,如别嘌呤醇、非布司他和苯溴马隆。别嘌醇和非必利通过抑制黄嘌呤氧化酶活性降低尿酸合成;苯溴马隆通过抑制肾小管中的尿酸转运蛋白-1,抑制肾小管对尿酸的再吸收,促进尿酸排泄。
很多痛风患者都很担心,觉得治疗过程很长。需要强调的是,降低尿酸的治疗确实是一项达标的长期系统工程。即使血尿酸已降至正常水平,药物也无法停止。一旦停药,血尿酸很快就会恢复到治疗前的水平,这不仅会再次引发痛风,如果血尿酸长期达不到控制标准,还会带来肾脏和心脑血管受累的风险。
一般来说,痛风患者的降尿酸治疗目标是血尿酸<360μMol/L,并维持较长时间;如果患者经常出现痛风石、慢性痛风性关节炎或痛风性关节,降尿酸治疗的目标应该是血尿酸<300μMol/L,直到痛风石完全溶解,关节炎频繁发作的症状得到改善,然后将治疗目标改为血尿酸<360μMol/L,并长期保持。因此,降低尿酸治疗的一般原则是以最低剂量的药物持续保持血尿酸水平达标。
此外,这种疾病无法通过药物控制的情况在临床上很少见。大多数控制不佳的患者是由于依从性差和用药不规范。
痛风患者需要终生服用降尿酸药物。临床“治好”仅指血尿酸恢复到正常范围且关节炎不再复发的状态。在服药过程中,患者应定期监测血常规、尿常规、肝肾功能。由于降尿酸药物引起的副作用多见于用药初期,因此在治疗初期监测相关指标的频率相对较高,例如每2-4周复查一次血常规、尿常规、肝肾功能,血尿酸达标后每6-12周复查一。总的来说,长期使用降尿酸药物对人体的副作用是小而可控的。
免责声明:本文由成都风湿医院提供,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