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自体免疫疾病,以侵蚀性关节炎为主要临床表现,可在任何年龄发生。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主要病理表现为滑膜炎、血管翳形成,并逐渐出现关节软骨和骨质破坏,最终导致关节畸形和功能丧失,可伴有肺病、心血管病、恶性肿瘤、抑郁症等,对患者危害极大,病程长、病死率高,与并发症呈正相关。
成都类风湿医院提醒早期诊断类风湿对治疗和预后有重要意义。研究表明,我国RA患者从出现典型的多关节肿胀、晨僵等症状,到确诊中位时间长达6个月,25%的患者经过1年以上时间才能确诊。对我国类风湿病人,加强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提高效果的重要措施。
早期类风湿要做什么检查?
第1、影像学检查。
根据病人的临床表现,结合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检查,早期诊断。提示应选择合适的影像学检查,条件允许时应加强早期诊断。
常规X线片检查法。对RA关节的结构损伤最常用的评估方法是常规放射检查。在早期X线表现为关节周围软组织肿胀,关节附近有骨质疏松;随着病情的发展,可出现关节面破坏,关节间隙狭窄,关节融合脱位等。但是对于病程小于半年的RA患者,常规X线片检查是正常的,早期骨损伤的敏感性较低。
第2、超声波。关节结构损伤的超声敏感性高于X线片检查。利用多普勒超声可以诊断滑膜炎、监测疾病活动和进展、评价炎症状况,并具有很高的敏感性。不利之处在于依靠操作人员的技术,对臀部,肩关节,关节深度的探测敏感性低。
第3、CT与其它技术相比,CT检测骨侵蚀的能力更准确,它对诊断大关节病变和肺部疾病有一定价值,但是CT不能检测活动性炎症如滑膜炎、腱鞘炎等。因此,当类风湿累及大关节或合并肺部病变时,可用CT观察病变情况。
第4、磁共振成像仪。核磁共振检查是早期发现滑膜增厚、骨髓水肿及关节面轻微侵蚀最敏感的检查手段,对于早期诊断风湿病有重要的意义。核磁共振在诊断滑膜炎、关节间隙狭窄、骨侵蚀等方面比常规放射检查更早。但是它的缺点是每次检查只限于一个地方。
免责声明:本文由成都风湿医院提供,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