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血不足的情况让很多的朋友很是头疼,尤其是对于女性朋友来说,气血会给大家的健康造成很多的影响。健康专家指出,气血不足会导致大家面色不佳,同时也容易诱发一些疾病,因此日常补气血是很重要的。那应该怎么样补气血呢?吃什么对于补气血有帮助呢?想要了解就别错过了下面的介绍。
补气血方法
1、食养
俗话说药补不如食物,如果大家想要补气血、调理身体不妨尝试一下食疗的方式。健康专家提醒大家应该注意保证脾胃的健康,维持正常的食欲,做到科学的饮食,如果脾胃有疾病应该及时进行治疗。在日常的饮食中怎样补气血,需多食用有造血原料的食物,例如含有蛋白质、铁元素、叶酸、维生素B12等营养元素的食物。
2、睡养
睡觉是人补充体力的一种重要的方式,因此想要补气血的朋友还需注意日常的作息习惯,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做到劳逸结合,按时作息,尤其是要保证每天有充足的睡眠时间,戒烟,少喝些酒,娱乐有度,生活要有节制等,这些对于女性的身心健康有好处。
3、动养
经常性的进行运动对于身体健康很有好处,建议每次能保证在半个小时以上,可以外出散散步、慢跑、游泳、打球、做健美操等等。适当的体育锻炼可以增强身体的体质,提高免疫力,对人体的造血功能也有提升的帮助。一些刚生完孩子的女性更应参加运动锻炼,不仅有助恢复身体的气血,还有助身材的恢复。
4、静养
除了运动以外,适当地进行休息也是很重要的。特别是有时候常忙于繁忙的工作,处在吵杂的环境中,容易身心疲惫,出现一些烦躁的不良情绪,此时则需要进行静养,找个安静的环境听听音乐、独坐静坐,干一些有助静心的事情,恢复情绪,以免劳伤思虑伤血。
5、药养
对于需要补气血的朋友来说,中药调理的方式也值得尝试。药补是补气血的一个非常有效的方法,常用于补气血的中药药材有很多,人参、党参、当归、白芍、熟地、丹参、首乌、鸡血藤、枸杞子、阿胶、大枣、乌鸡等等都是有着补气血功效的材料。在平常可以自己制作一些药膳进补一下,可自制四物汤、十全大补汤等等。
6、神养
建议大家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保持平和的心态,保持愉快的心情和积极乐观开朗,这样可以提高身体的免疫力,有利身体和心理的健康。在中医上认为,人的情志如果不畅,则肝气郁结,这样的状态很容易导致血液暗自消耗。所以保持好心情,进行神养,有助促进造血机能变旺盛,令女性的气色变佳。
补气血吃什么
1、当归红枣排骨
排骨一根,枸杞,红枣12枚,当归4片。
排焯水,洗净血水放入沙锅加入枸杞红枣当归,葱,姜片,大火烧开,再小火炖至排骨苏烂,盐,鸡精调味即可。一起炖煮,就能收到滋阴润燥,养颜护肤的辅助作用。
2、养颜补血燕麦粥
先泡好核桃,红枣,龙眼干。将燕麦清洗干净倒进电饭锅里,加适量的水,开煮。一定要记得看时间!粥滚开了就换到熬粥档啊!出锅前放了些红糖。
3、黑糯米补血粥
黑糯米、桂圆和红枣是大家都知道的补血好咚咚,再加上营养价值很高的山药,益气养血的功效更显着,每个月记得喝。
糯米、红枣、桂圆、山药、红糖,小小提醒,桂圆虽然可以补血气、促进血液循环,但是因为不易消化,每次尽量下7.8个就可以。
4、双红补血汤
红薯500克,红枣10克,红糖适量。清水2000毫升然后一起下锅煮开,红薯熟才下红糖。喜欢吃南瓜的也可以把红薯换成南瓜。
5、银耳红枣汤
燕窝虽补,却价格昂贵。银耳无论颜色、口感、功效都和燕窝相似,价格便宜。银耳为凉补有润燥的作用。燥气和火气就像急性慢性病,火气来得急去的快。
女人补气血禁忌
1、尽量采用食补
俗话说得好“是药三分毒”。正常我们人体每天所需要的营养元素只要通过“吃”就可以解决,不要挑食,所有的食材都基本上对人体有益。
2、经期、孕产期不宜补气血
女性经期、孕产期,因为失血较多,特别需要额外的补血来弥补消耗,此时,确不宜同时补气,因为补气会让女性感觉燥热,所以女性经期、孕产期不宜补气,适合补血。
3、气血尽量分开补
建议大家采用白天补气,晚上补血,人白天主要是靠气运作,晚上靠血运作,所以白天补气,晚上补血这样才能更好的吸收利用。
4、确认自身身体条件
现在人补气血只知道气血同补,气血同补是指气和血都亏的人可以同时补气血,气血不是补的越多越好,而是将气血补平衡就可以了。
5、补气血的中药并不适合各种人群
小孩属于身体快速发育的一个阶段,这个时候应该按照身体的正常规律来成长,如果过多的服用这些补身体的药材,就相当于揠苗助长,并不利于身体健康反而有害处。
健康专家提醒大家注意,如果存在气血不足的情况,一定要及时的采取措施进行调理。建议大家在日常生活中应该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要注意日常饮食以及睡眠,要保持良好的心情。想要补气血的朋友饮食调理是一个很好的方式,上面向大家介绍了几种能帮助大家补气血的食物,希望能给大家带去帮助。
免责声明:本文由互联网提供,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